发言致辞网 >地图 >演讲稿 >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时间:2023-12-25 作者:发言致辞网

[荐]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0篇。

成功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当要在公共场所或者场合进行发言时。我们必然要将自己的发言做个整理,制作演讲稿可以让您更好地提高您的演讲效果和影响。出于您的请求我们编辑了“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欢迎您随时参阅本文!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1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好记者讲好故事专题演讲稿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好记者讲好故事专题演讲稿内容

xx年夏天,我独自坐上了南车,来到福建省的一个城市,开始了我的新闻之旅。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经常想:我们为谁写作?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告诉我,做新闻就是做事情,做事情基本上就是做人。

是的,事实上,我们一辈子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人?我们想做什么?我们怎么做?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给出答案:做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但要实践我们的答案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是什么让我们永远抓不住正确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们从来没有解决过内心的冲突——我们为谁写作?

作为一名记者,有些人只追求谋生的手段,而另一些人只追求体面的职业。分歧在于内心。

几年来,我一直为“新闻”两个字激动和骄傲。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在这个行当中,我曾经被朋友和同事们寄望去“开创大场面”,也曾因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

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们这般幸运,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我们是记者。显然,我们不是作家、教师、评论家,也不是无冕之王

记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创作,不是教导读者,不是对事物发表看法,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后成千上万的读者,替他们选择的对象发问或是探查一件读者感兴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客观真实地写出一份报道,回答读者的困惑……

做记者,几乎每天要研究选题,写作稿件,然后是每周,每年。

要成为一名好记者,我强烈的感觉是,我们必须有长期的毅力和心理准备。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2

我叫张xx。我是一个残疾女孩,左半球弥漫性血栓是有血管畸形引起的。

xx年11月,在参加《xx新闻网》《志愿服务》频道举办的《我支持人体器官捐献千人随手拍》的活动时结认了杨xx叔叔,并在同年12月份,在他的大力推荐下,我非常有幸的成为素有“xx三大主流**”之一的《xx新闻网》的一员。

而“志愿服务”则是我上班以来接触过的第一个名词,也是作为残疾人的我独立走向社会后干得第一份工作内容。

半年工作时间白驹过隙,让我对“志愿服务”从无知走向了略知(略知一二)。但由于接触时间短,所以脑中认知度实在很贫瘠。

半年工作时间里,共随同杨师傅出去采访志愿活动7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第一次是xx省红十字会与***x道义店联合举办的义卖暖童心活动;第二次是随同新闻部去采访“身边好人”吴xx的事迹)。xx年12月24日,xx省红十字会与xx店共同举办的“万家平安夜义卖暖童心”活动,来自xx师范大学的七位90后志愿者们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用他(她)们的热情、耐心的服务;礼貌、周到的用语;不厌其烦的讲解赢得了众家的认可,这些平素都是家中的“掌中宝”的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却都变成了活动的主角,他(她)们都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可锻炼自己综合方面的能力又可以用义卖赚来的钱,来帮助那些患有先心病却无钱医治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我们感到很幸福。

”第二次是xx年4月27日随同新闻部去xx中医药大学采访“身边好人”吴xx的事迹。吴xx--这个名字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但当我走进病房第一次去认识他、接触他、走近他时,一种莫明且巨大的感染力扑向了我。四年如一日义务照顾养老院老人→48岁罹患癌症晚期→生前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和《眼组织自愿捐献书》→故去后完成了生前遗愿,捐献了眼角膜。

48年的人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普通人心中的博爱,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用平凡充实了人生的意义。他的善举很让我感动,他不愧“身边好人”的称号!这足以让认识他的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3

晚报从创刊至今只有十年,从改版至今只有百天,也许我们的声音还很弱小,我们的步履还不沉稳,但我们一直睁眼看着这块土地,年头这块土地上的民众,因为我们相信,有理想者,才能走得更远。

这个季节不会春天,但我想面对大海,因为记者梦我做得太久了,脚下的坚实地面给了我力量。

曾经我是一名教师,想着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为友,但夜深之时,总感觉有种未曾有过的力量催促自己去改变、去尝试。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我在繁重的教学之后,每晚与孤灯相伴,在本科毕业多年之后,我坐进了向往已久的复旦课堂里。早已不再年轻的我为了练好口语,将小石子放进嘴里,所以当我在乌镇用流利的英语采访外国游客时,我知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就像一开始很多人问我的那样:当老师不好吗?放弃一切重新开始值得吗?

如今依旧有很多人问我:放弃上海的一切,回到这里,会后悔吗?我只想说,对家庭我有太多的愧疚,我需要做一些补偿;对事业,我有足够的信心,在xx晚报这个全新的平台上,找到自己扎实的立足点。

我喜欢当记者,因为对记者来说,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全新的。每天一睁开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个未知的一天,这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样出门,找选题、想角度、做采访、写文章,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中断、都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出现,我必须时时打起精神来应对、解决,也许辛苦就在这里,挑战、**也在这里。

当一天结束时,我会回想着对自己说:还行,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采访完成了,我为报道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我发现自己会被苦难所感动,对不公愤慨,敬佩英雄。

每天都会有新的挑战出现,每天出门都有无数的未知等着我,只有做一名记者,才会让我永远与麻木无关,永远与年轻相邻。我希望当一切结束时,我也能对自己说:还行,我在记者这个行当里干得不错,我写过的几篇报道至今还有人记起。

我喜欢当记者,因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在这个**年代里,信息已变得触手可及,我们已不再仅仅是信息的采集者,这早已不是我们的第一要责,我们都应该是理想主义者,有理想者,才能先行一步。在这个**年代里,地球村早已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关注着巴以冲突,谈论着禽流感,比较着卡米拉与戴安娜的风度,却常常忽视脚下的土地、身边的民众,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借助于**的力量,才能将他们的声音放大,用我们手中的话语权传递他们的声音,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所以,我从xx晨报来到xx晚报。在早报做财经新闻的时候,可以每次出入的是星级酒店,采访的对象不是有钱的,就是有权的,却发现感动已离我越来越远。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看看每天从城市角落里传来的消息:

凌晨四点扫大街的环卫工、觉海寺前那张哭泣的小脸、福海云天见钱不眼开的打妹、府南花园那对善良而平凡的小店夫妇,都让我有种踩在地面的感觉。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4

 我是xx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记者刘xx,干了二十多年新闻,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我也有一个小小的职务,可我更认同"记者"这一跟随了我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的身份。二十几年磨一剑,完全可以消磨掉一个人最初的热情和光芒,而直到现在,每每面对鲜活的新闻事实和生动的新闻现场,我依然兴奋和激动,总想"捋起袖子"大干一场,将最生动、最新鲜的新闻事实呈现给观众,这是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激情和力量,这种激情和力量使我永远和新闻职业一样,充满了青春和梦想,还有就是责任和坚守。小时候,母亲帮姐姐带孩子,发现我值得信赖,就将两岁的孩子交给十二岁的我,虽然有同伴勾着去玩,但是因为得到母亲信任就必须看好孩子,这是我最初理解的责任。稍大一点,有一个机会去县城读书,母亲从我和妹妹中选择了我,既然母亲把读书的机会交给了我,我就得读好书,这是责任。1993年5月,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xx有线电视台,从教师转行成为梦寐以求的电视记者,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选择了我,我认为这是信任,就像当初母亲信任我一样,信任就是责任。曾经在围墙之外,总羡慕记者职业表面的光环,等进了围墙,"记者"就不再是风景,而是时而需要而风风火火、时而需要凝神静气、时而面对的是小桥流水、时而又惊涛拍岸的有些特殊的工作,是早上按时上班,晚上未必能按时下班;是上午还在市长办公室,下午却在农民秧田弄得两腿泥也未可知;是上了采访车吃了早饭午饭晚饭不知何时吃的缺少规律的工作;是经常要面临上海下田、涉水翻山的体力考验,又要时刻应对是非曲直、矫罔纠偏、惩恶扬善的心智考验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这对于体弱、慢性、寡言的我的确形成了考验。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天,我被安排跟随部主任去新立乡采访,由于从小就严重晕车,坐上采访车不久就开始恶心呕吐,一路上停车四五次,急得主任不停地说:这样还能当记者么?这些年来,全市几十个场乡全都不只一次去过,只要有采访基本都要坐车,采访中什么汽车、摩托车、甚至农用三轮车、大马车都坐过,异地采访也坐过飞机、轮船,却再没有过晕车的经历,我老父亲总是不明白,除了自行车曾经坐大马车都晕的我用什么治好了病……老父亲哪里知道,身为记者,坐车哪里算上什么考验。1995年8月,我市遭遇罕见洪水袭击。21日黄昏时分,已经在抗洪一线日夜奋战了十几天的我又接到新的任务:与新闻部龙主任马上到双台子河闸集结,跟随时任市委书记的王xx同志连夜巡堤,因为直接关系此次抗洪抢险成败的辽河第二次洪峰当晚将通过我市。由于多日连雨再加上人车踩压,大堤泥泞不堪,一些被刮倒和折断的树木及高棵植物横倒竖卧在大坝上,我坐在龙主任驾驶的面的上,紧紧跟随市委书记的车队,小小面的就在泥水坑洼里摇摆着象跳舞,亏得之前我练就了一身坐车的好"本领",不然我还不得把胆汁吐出来!遇到路面情况不好,龙主任惯用急刹车,我不仅经常心提到嗓子眼,头上也磕出大大小小的包。当行至沙岭堤防附近,漆黑的夜色中市委书记王向民又下了车,这一次不是看堤防和水位,却走向了我们的面的,并亲切地要求和我"换位",邀请已是满身泥水的我去坐他的车,他却坐上了龙主任的面的。不知王书记坐上面的在作何感想,反正,坐上王书记的轿车,没有了紧张和碰撞,思谋起我的稿子来,我却是"胜似闲庭信步了"。不知是不是对记者职业精神的鼓励,午夜时分,没有水和食品,王书记还从车里拿出一盒饼干分给饥肠漉漉的我们。22日凌晨4点30分,带着紧张和疲惫,彻夜巡堤的一行人返回河闸,辽河第二次洪峰顺利通过我市。22日早8点上班前,一篇新闻特写《今夜 与辽河共渡》已完成,我独自跑到赵家村的一家小吃部里,花五元钱要了一盘最爱吃的葱花炒鸡蛋,那是那些天里我最奢侈的一顿饭。前几天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曾在妇联工作的老大姐清晰地说出《今夜 与辽河共渡》这篇报道,我很感慨和感动,就是这样一篇在我的新闻从业经历中的普通报道被一位普通的观众记住十九年,除了新闻,还有哪项职业能带给我们这样的光荣与梦想?人们可能还都记得就在那一年,xx市委书记张xx与xx电视台记者刘xx在视察险情时被洪水卷走而殉职的事迹,其实,当年在抗洪一线采访的记者们哪一个没有过趟着没腰深的洪水、踩着随时可能塌方的堤坝采访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记者都是英雄,是职业给了我们勇敢的习惯。新闻职业也让我学会雷厉风行和一丝不苟。新闻工作的时新性决定了记者的个性应该是快性子。吃饭快、走路快,反应快,多年的工作磨砺让我得益于这些个性的改变。XX年我市遭遇严重内涝,我与民生新闻记者第一时间策划的灾情报道及时为百姓争取了省里的救灾专款,当摄象机镜头里乡亲的苦脸变成笑脸的时候,我深深感谢我的职业和我以职业之利取得的快慰。可是,快乐和慰籍并不总属于这个职业,碰钉子的时候多的是。XX年5 月,一位中年妇女向我讲述了她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虐待病重的老父亲的事,希望我们能帮帮租房子住没有经济来源的她及她危在旦夕的老父亲走出困境。我与另外两名记者到她家跟老人了解情况,老人证实属实,又按照她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分别采访了她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有的遭拒)以及相关人员。按理说,这样的采访也算作充分,可报道播出后,被报虐待老人的五位兄妹(有的还包括他们的爱人)抬着他们卧床的老父亲一齐气势汹汹找上门来,这时老人竟改口说没有虐待那回事,几兄妹一口咬定记者授受了他们小妹的贿赂。清官难断家务事,我有口难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自我检讨,在未来的采访调研中一定要认真再认真。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5

我是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不久前我采访了一条新闻。它让我既紧张,又兴奋。

看到总书记出现在人民网视频画面中,参加连线的乡亲们沸腾了。“总书记好!”“习爷爷好!”大家热情欢呼,争着向总书记汇报。长期关心赤溪村扶贫工作的退休干部王绍据,通过连线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的新变化。总书记深情地回忆起当年两人一起下乡时的情景。

“赤溪村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总书记为什么和乡亲们这么熟悉?”我在心里开始了追问。

赤溪村是福建省宁德市的一个小山村。32年前,正是王绍据的一封来信在《人民日报》刊登,引发全国对扶贫工作的关注,赤溪这个小山村的名字也在中国扶贫工作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8分钟的连线很快就进入了尾声。连线结束后,王绍据兴奋地跟我说:“我真的没有想到总书记一眼就认出了我,我们一起工作的时候都还很年轻,而现在我已经退休十几年了,他还记得我们一起下乡时的情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跟以前一样没架子,一点都没生分。”

王绍据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就在这一刻,我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打动人心,什么是真正的接地气!

赤溪村支书杜家柱最后向我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年初,他们曾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介绍村里脱贫致富的情况。他真的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通过网络回了“信”!这封“信”是全村人最珍贵的礼物!

看着杜家柱的笑容,我更体会到了总书记践行“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通过新闻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拳拳之心。

我们只有走遍山山水水,把镜头对准村民的柴米油盐,采写带着泥土芬芳的报道,才能交出新闻工作者走群众路线的最好答卷。

从那天起,我再面对镜头谈起边远山区的乡亲们时,都会在心里找到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眼神。因为有了现场的采访,主持稿再也不是冷冰冰的黑色铅字。只有用真情讲好老百姓的故事,让老百姓爱听爱看我们每天所做的报道,我们才能真正架起党和人民的连心桥!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6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桃子的故事。

20xx年6月,xx区和新镇永兴村2组的周义芝迎来了家里桃园的第一次大丰收,但她犯了愁,“怎样才能卖完这几千斤桃子?” 走进周大姐家中采访,才发现她的不一般:照顾着3年前意外摔倒瘫痪在床的丈夫和长期身患眼疾的八旬老父亲,她是家中唯一的劳力。

随后,晚报团队发起号召:市慈善卖桃。这次活动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不到一天,周大姐家的3500斤桃子全部卖光了。

20xx年5月,周大姐家发生火灾。通过晚报搭建的平台,普通市民、学校师生、公益组织……各个渠道的爱心汇集,再次成功地让周大姐家4500斤桃子售罄。一颗颗小小的爱心桃,见证了xx这座城市的善意和爱心,也告诉全社会:

xx这个城市,不仅经济繁荣,而且精神美。

乡约xx、乡约快乐” ,是我三年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伴随我走过职业生涯最充实的日子,因为它,就是我最精彩的故事。

下乡是我的基本工作条件。养猪场、养鸭场、养鹅场、鹧鸪场多少个场地;葡萄园、草莓园、李子园、火龙果园无数个园子;理事长、农事保姆、农业经纪人、科技特派员一大堆陌生的称谓,被我记得滚瓜烂熟。

精准扶贫工作展开以后,我经常和节目组一起,爬山涉水,风雨无阻。要么在大山深处的扶贫茶园基地;要么在丘陵遍布的茨菇收割现场;要么在果蔬采摘节的田里,要么在新春年猪节的舞台。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短板,也触摸到乡村美好的变化,我庆幸我是一个“村哥” 。

“村哥” 养成的故事,既是xx农村变迁的故事,也是xx农业发展的故事,更是农民走向美好幸福的故事

7月11日清晨,这场暴雨注定要不眠不休。出于职业敏感性,我意识到今天的直播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早上6点起床赶到台里,7点直播一开始,听众们便发来全市各地积水**、**,咨询交通路况……各种消息铺天盖地地传来。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7

在得知这次演讲比赛的内容要求时,我不禁想起在从业之初就不停地追问的一个问题,也有刚入行的年轻记者问过我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我想,这个问题一方面证明了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最紧迫和焦虑的问题,无从化解。所以我天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的体会。我演讲的题目是汇聚正能量,讲述好故事。

从一名记者成长为记者站站长,梳理自己走过的从业历程,我个人认为一名好记者,要把“民之所需”和“党之所愿”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换言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坚持群众喜闻乐见的标准。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要坚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客观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人民的呼声,用自己的双脚深入基层,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时代的脉搏,让采写的新闻“带着露珠”。

XX新区是全市向海发展的龙头。我从新区成立之初,就一直在采写关于新区发展建设的新闻。20xx年5月,船业首艘大船下水,这是全省“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实施以来首次产出的成果,意义非同凡响。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湾新区,对管委会领导、船厂职工和当地群众进行了详细的采访。凭着几年积累的素材和敏锐的观察,写出了《“宏冠”高度:借“五点一线”转身向海》,获得了当年市“主题新闻宣传”特等奖和全省好新闻一等奖。20xx年我和同事驻XX新区采写出版《滨海专刊》,我们每天坐着30路公交车奔波于辽东湾新区和单位之间,深入到建设一线寻找最鲜活的新闻。我们坚持高策划、新视角、深解读,一方面关注新区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挖掘、整理辽东湾新区的历史,让人们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到辽东湾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坚定向海发展的信心。疏港铁路通车后,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声》为题梳理了辽东湾新区的铁路发展史,让读者通过铁路的变迁了解发展史;港建设升级,我们整理了新区的航运历史;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开学,专刊从1920xx年建成的扶轮小学入手,回顾了辽东湾新区百年教育史……还有XX新区的鱼雁文化、稻作文化、芦苇文化,我们不仅在真实客观地记录着辽东湾新区当下的发展,也在对XX新区的人文历史进行着整理和传承。《滨海专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认可,XX新区曾把《滨海专刊》寄到省沿海办作为成果汇报。我想《滨海专刊》的成功,找准了“民之所需”和“党之所愿”的结合点。

再来谈谈我对于好新闻的一点浅薄的看法。新闻学者李认为好新闻的标准是: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好新闻,就是把故事讲得精彩。写好新闻的秘诀是什么?就在于讲故事。故事讲精彩了,新闻就精彩了。

我在采写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好干部——周先进事迹时,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进入正式的采访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围采访,包括周恩义同志当年的战友、曾经的同事、现在的下属、指导过的企业家、帮扶的贫困户,尽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采访过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动着。最初我是被周一个人感动着,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听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并在他们发现了周恩义的影子,我被这个群体感动着。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采访结束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遍一遍翻看采访笔记,梳理周恩义的事迹,用平等视角的“体验式”报道,选取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难忘的场景讲述周故事,还原一个忠于事业、勇于创新、扎根基层、淡泊名利的宣传干部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四篇通讯陆续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也在周事迹宣讲中收获了精神上的洗礼和成长。在这之后,我学习着一边“看见”和“记录”,一边“思考”和“沉淀”,让自己渐渐成为一个带着故事的人,一个能说出好故事的好记者。”

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曾说过:“身处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为党和人民奉献的精神,用心去讴歌伟大时代的激情,就不怕写不出好东西来。”这句话适用于当下的,和身处其中的我们。

秋毫虽细握非轻,记者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着,记录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我,还有我们,将继续记录时代大变革,见证城市新发展,传递社会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间故事,众生梦想讲给大家听。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8

今天晚上爸爸陪我一起**了《好记者讲好故事》,这部**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女记者李丹讲述的大凉山故事。当我从故事中知道在大凉山里的那些小朋友们的学习环境时,我感到自己和他们相比,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是多么优越和幸福。我真的很为他们感到担心,看到他们在大冷天里只穿着破旧的凉鞋时,我好想把自己的鞋子送个他们;看到他们围着一个普通的塑料滑梯疯狂的玩耍时,我真的好想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他们玩耍……

他们中有一个小女孩叫“小阿牛”,她有一个理想,就是想长大了要当一名老师,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都能够有自己的理想,我生活在这样优越和幸福的环境里,更要有自己的理想。我有很多理想。有时候我是个飞行员。我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保卫我的国家;我还想当宇航员,为祖国探索宇宙的奥妙;我也是一个相当的科学家。我想发明许多好东西,使我们的国家更强大;我还想……

后来,父亲给我总结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我要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9

“2018年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我是记者,我在新闻现场

“好新闻,现场是关键。”在过去9年的记者生涯里,每一个新闻采访都让我对这句话理解得更为深刻。

在今年xx遭遇的“7·11”特大暴雨洪灾中,“到一线!到现场!”已成为我和同事们的共识。

通过我们的深入工作,在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的可信性再次得到了体现。同时,参与灾情报告的同事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解释**工人的责任和义务。让人感到,在灾难面前,记者也是战士。

我们以笔和镜头,捕捉着一个个奋勇抗险的故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瞬间,传送回抗洪一线的实时动态,记录下守护家园的爱与情怀,呈现出大家共同面对灾难的抗争、不屈与伟大。

作为党报记者,会场是我们的现场,基层是我们的现场,抗洪抢险一线也是我们的现场。不仅是因为在现场能够亲眼观,亲耳听,亲身感,捕获的新闻具有较强新闻价值和魅力,更重要的,这是履行好职责的必要条件。

今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七年。我认为这个职业的真正内涵是责任和责任。

7月11日那天,xx遭遇了特大暴雨袭击。早上6点,我接到采访任务乘坐冲锋舟奔赴灾情一线。在激流中,船突然下水沉没了。我和船上的人被卷进了3米多深的洪水中。

当我挣扎着从水里游到5米外的树上时,我的同伴告诉我扔掉像机,减少负载,但我坚持不放弃。这次采访经历让我对新闻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懂得了新闻记者的内涵,那就是责任与担当。前方一旦发生新闻事件,记者就应当责无旁贷,立即赶赴现场,拍摄真实、最感人的画面,报道新闻事实,让观众了解到一线的真实信息。

讲述平凡故事传递真实感动

xx电视台罗艺

在xx做记者的四年里,我采访拍摄了抗洪抢险、全国亚视赛事、夏季冰雹等。有紧张刺激的、有场面宏大的。但是,我最喜欢的题材还是普通人,将他们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和生活,用镜头记录、用真情讲好,让老百姓爱听爱看我们所做的报道,真正架起党和人民的连心桥!

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10

信仰的传承,能够推动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一生守候。光明日报社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在30多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直在基层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记录下一位又一位好人的心路历程。他说记者这条路很艰辛,但也很纯粹;他说自己半生都在流泪,却从来不后悔,也终将不后悔。

20年前,郑晋鸣陪孔繁森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4天,他问孔繁森:“孔书记,你为什么要二进西藏?”孔繁森说:“艰苦地区更需要人呐。”6年前,郑晋鸣问汶川大地震英雄机长邱光华:“你已退居二线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地飞?”邱光华回答:“这么危难的时候,我不飞行吗?”这两位好人的英雄精神,让无数人动容,郑晋鸣说:“讲这些故事,我完全是把自己融入进去了,自己首先要感动。这些故事我都掉了好几次眼泪了,我才敢去讲。”用心、尽情,这就是郑晋鸣对记者职业精神的理解和诠释,“半辈子写好人,还是没有写完;立志一辈子做好记者,但依然在路上。”

今年8月,郑晋鸣带着5个学生到连云港开山岛上住了5天,“这个岛离最近的海岸也有12海里,没有淡水、没有电。”一对夫妇一守就是28年。每天清晨,夫妇俩都会到后山升旗。郑晋鸣说,他们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好人对责任的坚守。

总有这么一些好人,让人泪流满面。“我写这么一批好人,也是在激励我一生前进,激励我永葆激情,使我不会停下记者的脚步。”郑晋鸣这样说,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为了坚守岗位,他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第二个孩子见到他时,也已经会叫爸爸了。

然而,他就是要把故事讲好、把工作做好,“记者不只是在路上,还要深入到实际中去,要会吃苦、敢吃苦、视工作如生命。”他说他山西老家有句古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坚韧、敬业、奉献,这是他当记者的注脚,也是生命闪烁的光芒。

本文来源://www.fayanting.com/f/592.html